美國美部會的基督教士衞三畏在1833年(道光十二年)來到中國,那個年代他們主要的居住地是澳門與廣州。
為了傳教與日常生活的方便,學習與使用粵語是必然的事,他更於1842年在澳門出版了一本以粵語為主的教材《拾級大成》(Easy Lessons in Chinese)。這本書所顯示的粵音,跟我們現(xiàn)在所理解與使用的粵音有些差異,頗值得探討。
第一是參考文獻方面。衞氏是根據(jù)清人溫儀鳳和溫繼聖編的《分韻撮要》一書,他在書中簡稱「《分韻》﹙Fan Wan﹚」此外,他在另一本著作《英華分韻撮要》說明他的根據(jù)是《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》。所謂「合集」是把《江湖尺牘》和《分韻撮要》二書合刊,每頁的上欄是《江湖尺牘》,下欄則是《分韻撮要》。這與我們使用《廣韻》做主要參考文獻有些不同。
只有八聲調 有別現(xiàn)今粵音
第二是聲調。我們現(xiàn)在所理解的粵音是四聲九調,但《拾級大成》則只有八個聲調,分別是陰、陽的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,只得兩個入聲,有別我們對粵音有三個入聲的理解。
第三是零聲母。根據(jù)《粵音正讀字彙》,粵音有一些「9」聲母的字例如鴉、唉、咬等字,讀音會有「9」聲母與零聲母兩種情況。但《拾級大成》這種情況卻不多,暫時只找到「安」字讀成零聲母。但是把「j」聲母的字讀成零聲母的例子卻很多,例如義、耳、與、汝、於、曰、願、要、月、艷等的讀音都是零聲母。
第四是韻母「ei」變成「i」。衞氏根據(jù)《分韻》歸納出中文字的粵音共33個韻部,但他的韻母表把「幾、紀、記」與「宜、議、義」列作同一韻部「i」,把「ei」韻母的字讀成「i」韻母。書中有不少例子如:未、飛、戲、臂、被、備、其、美等,都讀成「i」韻母。
《拾級大成》出現(xiàn)這些情況,可能是作者來華不久,對粵音的理解不足夠,也可能是作者的中文老師帶有一些方言的讀音,也有可能是粵音流傳過程中的轉變。這些問題值得繼續(xù)探討,可對粵音的流傳作多角度的理解。
●梁鑑洪 樹仁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
評論